2020 年,新基建成了个热词。也许有人觉得新基建这个词有点陌生,但其实它离你的生活并不算远。可以说,依托于新基建的数字经济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疫情期间火起来的在校教育、远程办公、网络直播等等。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 5G 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这被写在了 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在此前后,多个省市陆续发布了推动新基建的投资计划和实施方案。

日前,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北京新基建聚焦“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数据智能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科创平台基础设施、智慧应用基础设施、可信安全基础设施”6大方向,实施30个重点任务。

其实,新基建已经不是个新词了。2018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 2019 年重点工作任务时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它首次在中央层面的会议中露面。

此后,在 2019 年两会期间和同年 7 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都强调了以 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在逆周期调节中将起到重要作用。进入 2020 年,新基建作为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抓手之一,更是在多次会议中被频频提及。

智能城市期刊_智能城市的概念_智能城市

只不过,长期以来新基建的概念和范围都相对模糊。直到今年 4 月,国家发改委明确,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此前流行的“七大领域说”中的特高压、城际高铁等均未划入新基建范畴。

今年各地也在加速“新基建”项目的投资和落地,这里我们主要选取数据中心、5G 基站和人工智能这三个领域,来比较下各地区的建设和投资情况。

智能城市_智能城市的概念_智能城市期刊

数据中心是数据存储、计算和处理的场所,作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支撑,是新基建的一个重要方向。据相关预测,随着 5G 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落地,2021 年中国人均移动数据流量将比 2015 年增长 18 倍,这将推动数据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工信部研究院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底,中国数据中心数量约为 7.4 万个,约占全球数字中心总量的 23%;中国数据中心投资规模达到 3698 亿元,同比增长 13.5%。今年 5 月,国家发改委在计划报告提及,将布局 10 个左右区域级数据中心集群和智能计算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我国数据中心分布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

截至 2019 年年底,我国在运营的数据中心,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这三个地区的数据中心要占到全国的 50% 以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数据中心上架率(已上架的服务器数量/机架可承载的服务器数量)在 60%-80%,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但这些地区承载能力有限,土地资源、电力资源都很紧缺,部分地区已发布限制新建的相关规定。去年 6 月,上海市经信委印发的《上海市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导则(2019)》就有严禁在上海市中环以内区域新建 IDC、单项目规模应控制在 3000 至 5000 个机架等要求。

据报道,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数据中心节能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吕天文曾预测,未来 3 至 5 年内,北上广深周边省市数据中心的投资需求将显著增多;未来 5 至 10 年内,西北、西南等地区数据中心将有较大发展潜力。

作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之一,5G 是新基建中的投资热门,它将给人们的娱乐、出行、教育等带来全方位的变化。5G 对稳增长的作用不容小觑,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此前测算,到 2030 年,5G 将带动我国直接经济产出 6.3 万亿元,创造就业机会 800 万个。

2019 年,我国正式启动 5G 商用,截至 2019 年 10 月,我国已有 52 座城市实现了 5G 商用。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3 月底,全国已建成 5G 基站 19.8 万个,套餐用户规模超过 5000 万;预计 2020 年将建设 60 万- 80 万个 5G 基站。

今年 3 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 5G 加快发展的通知,特别提出支持基础电信企业以 5G 独立组网为目标加快推进主要城市的网络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 20 余地明确了 2020 年 5G 基站的建设目标。其中,东部地区在 5G 基站的布局上最为努力,其次是西部。

据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广东预计在今年三季度末完成 5 万座 5G 基站建设,力争全年建设 6 万座,全省 5G 用户数达到 2000 万,珠三角九市乡镇和粤东西北地区县城实现 5G 网络覆盖,覆盖全省 90% 以上的人口。

浙江在 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0 年浙江将建成 5G 基站 5 万个,实现县城以上全覆盖。据浙江省政府去年发布的相关实施意见,2022 年,浙江将实现 5G 相关产业业务收入 4000 亿元,支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业务收入 2.5 万亿元。

智能城市的概念_智能城市期刊_智能城市

AI 技术远程问诊、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人工智能识别体温异常……大量人工智能技术在本次防疫投入应用,给产业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2020 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 1500 亿元,2030 年将超过 1 万亿元。

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截至 2019 年底,中国共有 797 家人工智能企业,约占世界人工智能企业总数(5386 家)的 14.8%,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国(2169 家)。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底,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 415.5 亿元,四年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 54.6%,高于全球 36% 的平均水平。

从区域竞争力指数综合排名看,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和山东省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上排在第一梯队。这之中,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各项指标都很突出。

例如,在人工智能企业的分布上,北京排在全国第一位,占比高达 42.5%,排在之后的广东、上海和浙江人工智能企业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 16.9%、15.3% 和 8.3%,远低于北京的数量;2019 年,政府共出台了 276 项涉及人工智能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北京出台 20 项政策,在数量上排名第一。

从整体上看,各地新基建各个领域的发展潜力,都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基础、产业支撑能力、区域承接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有关。

根据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综合这四个维度对各地新基建发展潜力的测算,广东、江苏等地综合实力最强,新基建发展潜力全国领先;受限于区域面积、人口总量等因素,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优势更多体现在创新能力上;中西部地区尽管在用地、用电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经济基础、产业基础等相对落后。

智能城市的概念_智能城市期刊_智能城市

虽然各地都对新基建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抱有很大期待,但还是需要根据财力和债务情况统筹规划,结合当地的发展实际和市场需求推进,更要避免出现超前建设、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等问题,影响未来进一步的发展。

数据新闻编辑 李媛

新媒体设计 甲晨晨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