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2月2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吴晓东)时不时为家里的电脑手机和各种智能家电换个代,或者网上搞定一次手续繁复的出境游,就在大多数老年人被“数字鸿沟”挡在门外,还在为出行、缴费、看病等日常生活问题而犯愁的时候,73岁的陆愿超(化名)的“数字化”生活已经达到新境界。
陆愿超是云南老知青,插队前是北京65中老高二的学生,机缘巧合,成为国内第一批接触和使用电脑的人,这么多年,身边朋友们买电脑、装电脑、系统更新,甚至联网后远程维修,都成了他这个“电脑达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平时陆愿超很少出门,坐在家里的电脑前,他不光轻松搞定了日常需要的菜肉蛋奶,就连每天发生的大事小事,他点点鼠标就都门儿清了。
陆愿超的这种技能,他的朋友沙江(化名)却望尘莫及。
今年10月,趁着疫情缓解,沙江和陆愿超还有其他几个朋友去了趟江浙一带,几个省市游览下来,回到北京发现自己手机里的健康宝失灵了,“多了个带当地蓝箭头的标,必须完成一系列的操作才能恢复到之前的正常状态”。
68岁的沙江退休前是某知名媒体的资深记者,工作时有20多年时间也在和电脑手机打交道,可近几年还是真切地感觉到生活中时常会被一些“数字鸿沟”所困扰。
“我现在已经不会打车了,等公交车的时候,发现有的同龄人拿着手机可以知道等的这趟车最近的一辆已经到哪儿了,还有几分钟到站。”沙江有时候聚会不方便开车,搭乘公交车时,怎么选择最便捷的线路,对他来说成了特别上头的事。
没有导航不开车,也是沙江难以理解的一件事,尽管导航早已经成了他的生活日常,“其实我们这个年龄中的很多人,对北京周边的交通路线本来非常熟悉,可一有了导航全都离不开了,不带手机不上路”。
有时候朋友聚会,当面互加微信没问题,可人家说“你加我吧,我在群里”,就这么拐一个弯,他就懵了,“每个选择都拐一个弯,就把大多数人绕进去了,尤其是老年人”。
除了“身手不凡”的陆愿超,沙江身边也不乏“胆大”的同龄人,“弄个翻译软件就敢到国外租车,也出差错,也闹笑话,可人家在外面跑了几个国家。”沙江说,但这肯定不是目前中国老年人的主流。
面对“数字鸿沟”,有人说,老年人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难民”——因为不会使用微信支付,他们被超市和菜市场“嫌弃”;因为不会网上购票,他们在人潮涌动的火车站艰难排队;老人因为不使用智能手机无法提供健康码,被公交拒载,甚至与疫情防控人员发生肢体冲突。不久前,一位老人独自冒雨交医保却因工作人员拒收现金被拒之门外……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亿,60岁及以上网民只有0.6亿,还有近2亿的老年人没能搭上信息快车。
针对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前,将抓紧出台实施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的有效措施,切实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
这次从国家层面强调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传递出了明确信息:社会的演进,并非是一味地推陈出新。智能化时代,不能以扼杀老年人对美好生活向往为代价。给他们留一点“慢速度”的权力,让他们也能从容不迫有尊严地生活,这是一个文明包容的社会应有的温情。
在沙江看来,这些“有效措施”值得期待,而助力老年人积极拥抱智能化时代,老年人本身的潜能也有很大开发余地。
“一般使用电脑的人,他只是使用了其中10%的功能,很多软件在屏幕上跳出的提示和工具按钮,你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比如photoshop中有些修图,它跟你说的色素、色像、幅宽,很多人的学习会被这些专业的选择拦住,于是放弃了,而陆愿超就不一样。”沙江眼里的陆愿超,是个每次看到电脑或者手机跳出下一步提示的时候,都要大胆尝试的人,“80%以上的老年人担心点错了会导致经济上的损失,或者万一删错了怎么办,哎呀不会弄了,那退出来吧。可他不会犯难,不会放弃操作”。
通过别人指导和自己琢磨,电话、水、电等各种生活缴费,沙江都已经可以在网上完成,现在微信转账、手机跨行转账沙江也已经掌握了,“老年人操作成功一两次之后,很可能还是记不住,有时候还不得不跑到网点去咨询,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今年,沙江卖了一套自己名下的房子,办理全套手续的过程中,遇到了大量的网上操作和网上交易,这跟他十几年前处理他父母老房产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手机里的官方服务平台上的确认,取代了以前那些书面表格的填写,这些年中介的操作程序已经更新好几代了”。
“十四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特别是智能化、信息化的节奏,从而享受到数字化时代带来的相应便利,对于老年人群体而言,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我们当年插队的农场里有300多名北京知青,像陆愿超那样的达人也就一个,身边更多的同龄人还是像自己一样,正在经历一次从没经历过的挑战。”沙江注意到,身边同龄人的意识正在慢慢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高科技”与“老年人”并不是天然冲突,比如不少城市从去年起都试点上线“网约护士”,主要针对为不能独立看病的失能、高龄、空巢老人群体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
今年开始,一些电商平台对手机等线上端产品做出改进,增加更多的文字及图片展示,并将相关素材做放大处理,同时还进一步优化整体预订流程,尽可能减少需老年人自行填写的信息。最近北京正在试点身份证、社保卡、养老助残卡完成“北京健康宝”健康状态查询等功能,解决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看不清屏幕,出示健康宝时犯难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涉及老年人日常生活领域的部门和企业,都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提升服务、强化细节,从长远来看,为了真正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一些企业开始在供给端的研发及创新上做文章,尽可能从技术上填平阻挡老年人的‘数字鸿沟’”。沙江坦言,因为没有基础的电脑知识,也不具备智能手机使用的能力,一些高龄老人只能依靠子女或者服务人员的帮助,“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行政管理和商业运行中间,老年人的数字盲区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总有一部分人会不适应,这一方面呼唤着社会的温暖关爱,一方面也考验着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