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讨论最火的无疑是地产政策,阿凡提在给中介送奶茶的过程中,听了很多场地产相关电话会,都没有说出太多的增量信息,包括对于未来地产市场的判断。

作为房奴,我也在思考周五一系列的地产政策。我觉得可以类比为股市政策做出如下变化:一方面神秘力量用申购ETF向市场购买股票、同时暂停IPO,来减少市场股票供给,但通过ETF所持有的股票并没有注销,只是暂时退出了市场流动;另一方面降低两融利率并提高杠杆率,鼓励股民加杠杆买股票。

那么股民对于这样的政策变化会怎么做出决策呢?短期可能去冲一把,赚波市场反弹的小钱,但中期决策,一定是基于目前股票市场的估值与潜在回报率,与其他资产的比较,才会决定是否加大股票资产的比例。就像大盘在6000点时,就算和你说融资利率降为0,估计你也不敢加杠杆。

回到房地产,它流动性差、交易成本高,因此这样的决策过程会比股票更加审慎。这轮政策变化,并没有财政补贴,更多还是通过降低首付比例、降低利率下限,想调用市场的力量去自救。但市场是理性的,它是基于投资回报率与机会成本的比较,决定投资行为。

而如果一类资产,资金回报率是2%,但融资成本是3%,那么只有判断未来资产价格上行,才会愿意持有。这样的人,肯定是少数的,因为属于风险偏好极高的人群——在连续跌停板后,失去流动性后,敢去抄底的,一定是大A里少数的“孤勇者”,更多人会选择看到阳线或技术面改善后,才愿意去追。至于所谓的收储,它如果收过来后又立刻抛售出去、租出去,相当于没有改变阶段的供给总量,更类似于GJD做波段的操作。

我身边多数人对于这轮政策更多是冷静或冷淡的,可能经历了三年多的起起落落后,躺平心态变得越来越重,越努力、越痛苦。他们不期待弹性,只想要确定性。正如这两年走强的高股息投资思路一样。未来在行业限薪、管理费下降、佣金严管的各种变化下,投研条线的心态也会量变到质变。阿凡提最近和不少以前的朋友聊天,逐步感受到了这一变化。

行业与个股研究上,过去几年如此之卷,背后的重要原因是牛市后券商佣金的大幅提升,因此卷卖方团队人员数量,卷各种专家服务。让很多买方研究员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研究一个新股票时,对行业的认知很多都是来自于卖方或咨询公司提供的专家。早年阿凡提入行做研究员时,没有什么专家服务,因此更多是通过行业龙头的招股说明书、年报、行业年鉴等各类置信度高的信息为基础,再加上自己的整理与持续理解,形成对于一个行业的认知。

但现在,因为有了一堆良莠不齐的专家,无限制的服务时长,它就像短视频或者X登读书一样,让你最快了解它觉得最核心的内容,但却忽略了逐步理解与思考的过程,甚至会忽略掉真正的核心,因为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这样的研究,一定是根基不深的,也是极其容易受到影响的。很多股票当天走势的大幅波动,很多就是某机构听到XX专家说了XXX,就形成了短期的股价判断,然后传播开。讲究所谓“快就是快”。

但事实上,真正的投资应该是“快就是慢”,它是经过深度理解,多类型资产或行业比价后的决策。

这段时间,各类佣金大幅降低且使用受限后,专家费用的支付方式也变得困难,阿凡提已经听到好几个朋友说所在的公司开始限制每月的专家使用数量了,这样投资也能逐渐回归到它应该的样子。在过去几年的市场环境中,有太多伪专家或没有道德的专家,基于个人目的,说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来影响个股股价,并从中获益。

阿凡提说句不好听的话,我们很多公募基金的从业者,自诩伪专业投资人员,但如果对于行业的理解或者投资行为,只是受到某些连真实背景都无法验证的专家影响,那真是太可笑了。天天和基金持有人说着专业、长期、价值,但自己却是如此短视,也不怪被人骂。以后这类比拼谁听得专家多、谁听得专家浪的时代,可能就此结束。重新回归企业价值的时代,这对于基民、基金经理及研究员而言,都是好事。

再扩大思考下,整个社会,核心资产的价格不再短期大幅波动,可能所有决策,都会更加关注中长期的机会,有更多时间深度思考,不在急功近利的想要短期结果,那么这种“积极、正面”的躺平也未尝不可。

就行房价一样,如果未来它就是中枢平稳,不再像16年棚改货币化后的短期全面暴涨,我相信很多年轻人也不会变得那么焦虑,更多基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去选择专业与工作,这是有质量生活的基础。而只有人们的生活有了质量,国家才有可能高质量发展。希望这一轮的政策,还是能聚焦于让那些不幸买中烂尾楼的家庭们脱离苦海,重新恢复社会的信任基础,毕竟他们何罪之有?

经济增速下台阶,房价不再磨灭年轻人希望,社会不再那么浮躁,地方政府退出产业,也许这真的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希望不会重回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