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彩电大沙发虽好,安全才更重要。
隔空骂仗、品牌互撕、饭圈狂热——似乎是从马斯克起,近几年的汽车圈一跃成为“顶流”话题,靠“吵架”常驻社交媒体热搜。与此同时,智能汽车的产品创新也陷入同样的“怪圈”。超大屏车机看剧、车内后排打“VR”游戏,甚至车载冰箱都开始拼谁制冷更快。
如今的汽车行业,外显的新鲜功能更容易吸引关注,并推动品牌出圈。这就导致不少车企依然习惯在“看得见”的地方投入更多资源与精力,试图用音响、屏幕和真皮座椅,把一台车改造为“精装房”。实际上,安全才是头等大事。安全作为汽车行业的基石,忽视它只会带来更惨痛的代价。
近日,某造车新势力的汽车在高速追尾一辆半挂货车,车顶被掀开,A、B 柱也完全断裂。惨烈的现场让更多消费者认识到:看不见的安全更考验企业的良心。
与营销中“虚假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新能源车自燃、智能驾驶失控等事故频发。
据媒体公开统计,2017年至2019年,新能源汽车累计发生交通事故18582起,万车事故率是传统车辆的3倍。当安全命题重新回到镁光灯下,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自身需求,哪些新功能是营销“陷阱”?谁才真正关心你的安全?
不容忽视的“救命神器”
有研究发现,90%的交通事故都是由驾驶员的注意力不集中而引起。在实际行车场景中,刹车不及时成为许多事故发生的主因。而在关键时刻能够极限刹停,做到紧急避险的AEB功能,最大程度的减少事故发生,堪称车上的“救命神器“。
搭载AEB系统的车辆可以识别前方障碍物,能在碰撞发生前紧急制动,不仅保护了车内乘客的安全,也让行人与其他车辆远离事故。目前基础的AEB功能逐渐普及,截至2023年三季度,16万以上乘用车AEB装车率已达67%。
但市面上主流的AEB功能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仅限低速行驶、只识别车辆、仅发现前方危险等。过去的AEB,是消费者不太关心的基础功能,车企也习惯直接用供应商方案。这些原因,都使得AEB专利问世超过30年,但功能进展不大。
如何让“救命神器”真正发挥作用?
破局者智界S7提出了自研的全向防碰撞系统CAS 2.0,守护车辆容易忽视的侧面、车后方的盲区,筑牢行车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这种改造,首先从硬件开始。智界S7搭载27个感知元件,打造了一套激光、毫米波、机器视觉和超声波的融合感知系统。首发的华为自研192线激光雷达的最远探测距离,从行业平均的150米升级到250米,让车辆能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危险,更好预防鬼探头等突发状况。
强大的硬件矩阵,支撑智界S7的全向防碰撞系统CAS 2.0能力大幅提升。该车型支持侧向40-120km/h速度下的主动纠偏避障,减免分神造成的意外事故,后向也支持1-12km/h的主动刹停,让倒车时可以更安心。
遇到前方的静止车辆或行人时,智界S7也能够做出更快速、更精准的反应。市面上大多数车型的前方AEB大多停留在60km/h以内,但智界S7已经将前向刹停速度提升至最高120km/h,覆盖了更危险的高速行驶场景。
能完成这样跨越式的升级,是因为智界S7没有轻易使用供应商方案,而是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通过“软硬结合”,改写了汽车“救命神器”AEB发展迟滞的现状。在近期一家汽车媒体的防碰撞测试中,只有智界可以通过10测试项目的刹停考验。一同参加对比的特斯拉与沃尔沃,在夜间逆光鬼探头、避让临时变道车辆等多项测试中均无法避让。
软件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它决定这车辆能否“认”出路上的危险。特斯拉就曾多次因算法问题,导致车辆在智能驾驶状态下将白色卡车识别成白云,最终酿成车祸。而华为首创的通用障碍物检测GOD网络,能够精准识别各种障碍物,包括大多数车辆难以识别的不规则物体,如成排的锥桶、倒地的大树、侧翻的车辆等等。
采用全融合感知方案的智界S7,更能“避事”,也更像一个能守护你安全的“真·老司机”。在途经隧道路段时,人为驾驶易因隧道内明暗变化出现“骤盲”产生安全隐患。这时,智界S7能清晰识别隧道中的情况。当遇前车急刹或事故,智界S7也能够提前减速或避行,避免事故发生。
在实际的城区驾驶中,智界S7能时刻保持“防御性驾驶”状态。当前方占道车辆的车门突然打开、或前方车辆突然变道,智界S7可以精准识别,并做出减速和借道避让。遇到大家都“害怕”的大型车辆时,智界S7也会先降低速度进行预判。当识别到大车没有并线、变道等动作后,则会适当提速,开启变道超车动作。
在智能驾驶行业中,一直有纯视觉路线与激光雷达路线之争。
有车企认为,只用摄像头的视觉路线的成本更低,通过优化算法就能够实现全自动驾驶。但智界的表现,证明了真安全需要“重金”打造。只有智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我全都要”,配合足够可靠的算法,才是更优的安全解决方案。
软硬件全方位升级带来的“超远精细识别感知”能力,让智界S7可以时刻警惕,甚至替用户解决路况难题。例如,当驾驶者行驶到一个只有直行红绿灯,没有单独左转信号灯的无保护左转路口时,他不仅需要在快速的车流中找到行驶空挡,还需确保右侧车道安全,没有车辆会突然超车或迅速靠近。
这时,智界S7就能全面监测车流情况,通过算法直接判断与直行车辆的距离,安全穿过对向车道,并对斑马线中的行人、自行车道的非机动车进行礼让,实现安全高效且文明的左转。
智能驾驶不该耍“花招”,安全才是王道。智界S7的安全理念,不止于功能性的升级,而是对汽车行业安全理念的创新突破。用一整套感知能力更强、看得更远、算法更准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改写了AEB的沉疴旧疾,将出行安全的深度与广度做到极致。
用户想要的安心,无非是一台不怕事、能避事的车。
安全,扎实比炫技更重要
过去,看不见的安全配置是一些合资车企容易“偷偷”减配的环节。
一些合资车型,曾被曝出为了节省成本,开发出所谓“中国特供车”。这些车型中,有些是没有后防撞梁,只用一块缓冲泡沫,有些被曝出车身钢材数据造假,存在“铝换钢”等问题。甚至有车企直接在碰撞测试中作假,因为想在侧面碰撞项目中获得高分,就对测试车辆前门内衬进行不正当修改。
为了守护用户安全,智界S7车身严格按照国家C-NCAP行业五星标准打造,“越级”用料,高强钢+潜艇级热成形钢+铝合金使用占比高达85.4%。其中潜艇级热成型钢每平方厘米能承受17吨以上压力,搭配笼式结构安全车身,铸就碰撞安全的坚实基础。
高田气囊的案例已经告诉全世界:气囊是保护用车安全的基础与核心,绝对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纰漏。但过去很多合资车企为了节省成本,依然只标配主、副驾驶两个气囊,其余配置仅在中高配车型上搭载。而智界S7标配6个安全气囊,副驾定制130L安全气囊,远超尺寸在30L-70L的行业标准,通过更大面积气囊减少了乘客受伤的可能性。
此外,近年层出不穷的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自燃、爆炸等事故,加重了用户的安全焦虑。动力电池之所以“脆弱”,就是它怕撞、怕热又怕水。考虑到这些痛点,智界S7的电池组提供了十层安全防护、底部三层特种防护、加厚侧边防撞梁、车底高强度防撞梁,保障了全工况的安全可靠。
作为重工业产品,用户对汽车最底层的需求也是安全、可靠与耐久。如果说主动安全是加分项,则被动安全一定“必选项”,也是一家车企“良心”的根本所在。因为对消费者来说,安全是可能永远用不到,可一旦用到就能“保命”的功能。
全维安全,续写电动时代新“豪华”
在行业都在内卷“得房率”时,智界S7还聚焦到了颇容易被忽视的座舱健康。
其整车采用多层屏蔽技术,能有效抑制三电系统电磁辐射,车内辐射相较于普通车型能够下降37%。座舱方面,智界S7也考虑到了健康、抑菌及致敏等多重风险。搭载ICAS智能清洁座舱系统,CN95空调滤芯对0.3微米的颗粒过滤效果达到95%以上,保护驾乘人员免受病菌侵扰。
与此同时,智界S7还关注到车内“看不见”的安全问题——隐私与信息安全。依托于强大的安全算法能力,智界S7筑起保护个人数据安全的坚固壁垒。
用户可在车机中一键关闭整车位置,让各类服务无法获取车辆实时位置,实现“车辆隐身”。车辆摄像头也能进行独立关闭操作,且缩回后将自动断电。通过技术,智界S7实现了系统级“四防”,防监视、跟踪、监听及信息泄露。
智界S7通过主动安全、电池安全、被动安全、健康座舱、隐私安全等,构建全维度的安全防护,颠覆了传统汽车只注重车身强度的安全理念,以科技力提出了“避免事故才是最好的安全”的新理念。
作为承载华为创新技术、设计理念“密度”最高的一款车型,智界S7不仅代表着时下的前沿科技,也代表着对用户更高的尊重。对一个汽车品牌而言,安全无法像其他功能一样“吸睛”。但每投入一分,都是对用户多一分保障。正如余承东所说,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他在发布会直言:“我们(智界)有很多保障安全的设计,但是也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合作伙伴都抱怨成本太高了,但是我们认为付出的成本都是值得的。”
穿透流量迷雾思考,不难发现造车本就不该只是搞噱头、争流量,而是真正关心用户需求。当流量带来的“虚火”褪去,注意力正在重新回到安全上。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年末的广州车展上,智界S7的展台人山人海,充分展现爆款潜力。
如火如荼的新能源车市场中,相比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安全做到位,找供应商定制几块娱乐屏和大冰箱算不上什么难事。但给用户提供更全面的呵护,和更极致的安全,则是一条需要漫长求索的技术之路。道阻其长,行则将至,总要有人奋不顾身的推动,总拿出坚韧恒久的勇气坚持。作为行业的推动者,华为如此前行,智界S7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