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颠覆性的聊天机器人程序新版本ChatGPT 4.0发布,它可以智慧地回应所有任务,写代码、做方案,写论文……它会学习、思考,在全球范围引起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讨论。在音乐领域,AI会写歌词,23秒就可以写一首歌;AI会演奏,虚拟歌手可以演唱。音乐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音乐家?它对音乐教育将产生哪些深远影响?这些延伸话题也成为热点。

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带来的创新应用,成为更新发展传统文化的巨大推动力。同时,科技的创新、突破与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这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自2018年起,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学院敏锐地观察到行业前沿趋势,陆续开设音乐人工智能学科,探索音乐人工智能这门崭新的跨学科专业,培养相关高精尖人才。

中央音乐学院:

全球首开音乐人工智能学科

“从现在回望过去,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不断迭代。AI的记忆储存、算力、感应能力都比人类强,人工智能已经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影响,艺术行业也不例外。如果AI有了自我意识的突破,那时它就会认为自己比人类更高明,人类平庸的那部分创作力很快就会被其超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信息科技系主任李小兵回顾,早在2018年,我们认识到人工智能将对包括音乐行业在内的各学科产生深远影响,甚至会产生新的艺术、新的哲学。机器计算速度越来越快,会代替人类吗?人工智能究竟会对音乐产生怎样的影响?俞峰当时就决定,要积极面对未来,要主动掌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建立音乐和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新学科。

2018年7月18日《音乐周报》关注版报道

2018年,中央音乐学院申请将音乐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学院党委书记赵旻和俞峰为项目亲自带队答辩,顺利获批立项。央音成立了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下设音乐治疗、电子音乐、音乐人工智能三大中心,李小兵从作曲系调任该系主任。

“音乐人工智能专业设置硕博连读,当时国内外高校都没有这个专业,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先后到海外有音乐科技相关专业的知名高校,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音乐和声学计算研究中心等做了调研。”李小兵表示,音乐人工智能是跨学科专业,因此当时系里的专业老师与理工科专家一起研究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体系的设置、毕业的标准等。课程方面,除了音乐方面的课程,还有计算机音乐等特色课程,学生在中央音乐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分别选课。该专业实行双导师制,7位专家担任授课专家团队;同时也经常邀请海外专家为学生们上课。

2019年3月27日《音乐周报》关注版报道

“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跨学科专业,我当时对招生是否会顺利有一点担心,招生简章要求报名的学生应为计算机或人工智能专业的理工科本科毕业生,同时还要有音乐功底——真的能招到符合要求的学生吗?我们的导师之一、清华大学的孙茂松院士跟我说,‘不用担心,其实清华就有不少学生文化课优秀又有音乐基础,有的钢琴达到10级呢!’在招生过程中,我们发现还真有不少985、211名校毕业的理工科学生有着不错的艺术基础,我才松了一口气。”李小兵介绍,音乐人工智能(硕博连读)这几年招生情况很好,每年报考的人很多,其中大部分为高校推免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报录比大概6:1。目前,央音培养的音乐人工智能博士在社会上很受欢迎,去年有的毕业生就接到了年薪150万元的职位邀请,有的学生还有自己的上市公司。

作为一个全新的跨学科专业,音乐人工智能的师资非常稀缺。因此,在俞峰动员之下,央音第一届音乐人工智能博士毕业生留校任教,为该学科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现在看来,建立音乐人工智能学科是一大创举——人工智能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模式。”李小兵欣慰地说,目前,央音音乐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与科研同步进行:在基础研究方面,承担了一些社科重大项目,如由他担任项目首席专家的“音乐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理论研究”项目等;在技术应用方面,央音与华为横向联合成立了音乐人工智能实验室。央音在音乐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由国家发改委投资、立项的数字超算中心今年年底将投入使用,该中心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音乐数据中心及计算中心。

上海音乐学院:

建立音乐人工智能博士点

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在音乐与科技交叉学科领域不断探索。上音音乐工程系主任于阳介绍,2020年,上音建立音乐人工智能博士点,并已招收音乐人工智能博士后进站工作。上音建立了音乐与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专业的双导师团队,作曲家谭盾、上音院长廖昌永以及上音音乐工程系的教授,联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相关领域科学家,共同培养艺术与科技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上音也在音乐人工智能领域逐步加大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力度,例如开设音乐人工智能硕士学位点、增设音乐人工智能相关本科课程等。

人工智能音乐专业_人工智能音乐推荐_人工智能音乐创作

2020年7月29日《音乐周报》乐器版报道

2021年6月30日,一位特殊的学生——人工智能微软小冰与上音音乐工程系音乐科技专业的毕业生一起毕业了。在短短半年的学习期间,这位荣誉毕业生就掌握了两分钟写一首曲子的技能,展现出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领域的巨大潜力。它可创作的音乐作品类型包括流行、民谣和古风等多种风格。目前,小冰的音乐创作能力已实现从旋律、编曲到歌词“端到端”一体化的产品落地。收到一段文字描述或受一张图片激发时,小冰能创作出一首独一无二的曲目,并根据其风格和节奏自动完成配器选择、编曲及歌词创作。小冰的创作在云端进行,一首三分钟左右的完整歌曲创作时间均在两分钟之内。小冰的音乐作品还参与到上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地区开展的儿童音乐教学中。

三年来,上音在人工智能与音乐教育、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作曲与制作、人工智能数据标注与分析等相关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研发工作,获得教育部新文科“音乐人工智能专业探索与实践”等多个项目支持。

2021年12月22日《音乐周报》关注版报道

四川音乐学院:

看好音乐人工智能就业前景

2021年,四川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新增音乐人工智能专业。川音科研处副处长夏凡表示,根据最近两年的音乐产业报告,互联网公司对音频开发、制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些公司既包括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传统互联网音乐公司,喜马拉雅等音频公司,也有哔哩哔哩网站(B站)、快手等大量视频公司,以及一大批创业公司,如初级视唱练耳教学系统、乐理辅助教学、乐器陪练研发等。市场需求量大,因此毕业生就业前景很好。

川音音乐人工智能专业,由该院与中国音乐学院、复旦大学、平安科技公司的教授、专家组成双导师团队。其专业基础课均为慕课,如音乐导师、平安科技及复旦大学教授李伟等音乐人工智能导师共同拍摄的慕课“AI音乐概论”、李伟的慕课“音频音乐技术”。线下课程侧重以项目制作为核心的实际操作,如川音与平安科技合作的AI音乐教辅系统的探索与开发、在建的关于民族调式的数据库,以及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的音乐人工智能实验室等。

创新音乐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教育学会科创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张志敏表示,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相关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仍然不够充足。2021年,中国教育学会科创教育中心联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共同推进“音乐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计划”,旨在通过该计划,遴选数所在音乐创新领域已先行探索的中学,同时联合多所在音乐科技创新领域已有建设成果的高校,共同推进相关课程、实践基地、比赛活动和科研项目的建设,提升高中音乐科创特色、提高高校音乐人工智能教育学科科研水平。

目前,上海音乐学院已与黄埔区一所中学签订音乐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希望未来能将音乐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从高校延伸到基础较好的中学,从中学遴选出更多适合此专业的生源。

人工智能技术和音乐创作领域的结合,为人类创造力的自身发展、促进和相关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带来新的视角和解读。在人工智能的大潮中,音乐专业师生可以在数据方面发挥自身特殊的优势,音乐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也促使传统音乐从业者重新审视未来的发展方向。

-THE END –

长按识别下方图片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