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开局有些坑,一场新冠疫情闹得大家都过不好年,大家取消了走亲访友,放弃了上街买年货,自觉宅家隔离,过上了隐士的生活。
但是宅不能宅到地老天荒,随着春假结束,很多公司不得不重新开始上班,各地的上班族硬着头皮回到工作地点,开始了刺激的2020年。
没办法,日子还得要过的,开工还是要开工的,市场可不会等一切恢复正常才开始运转。
尤其是你的竞争对手不会等你。
年前的很多项目都已经走了一半,根本停不下来。何况疫情带来了大量的新需求,尤其是互联网行业,比之前更要忙碌了。
再说,市场又不是一家独占,你休息了,你的竞争对手可不一定陪你咸鱼,真的等到一切过去再开工,恐怕公司都没了。
这种情况下,一个另类的办公模式被想起来。
那就是远程协同办公。
在家里闷了10天之后,我愈发觉得远程办公有可能在这段时间决定一些公司的发展速度。
远程线上办公这个想法并不新鲜,实际上很多大企业都用过。
“外包”就是一种典型的远程办公形式。
Google、Facebook、IBM,都有远程办公的通道,员工每年都有自己的Work at home时间,需要的时候只要申请就能在家办公。
更有Automattic这样不需要通勤,没有KPI,没有dress code的纯远程办公公司。
这家公司的员工分布在全世界62个国家,说80种语言,所有的工作和会议都在线上完成。
每个远程办公的员工还能领到“远程补助”,让他们去全世界任意的联合办公空间工作,如果员工选择在星巴克或者其它咖啡厅工作,那么饮品由公司买单。
这种事儿在国内还不流行,但却已经有了雏形。头部的大公司都在尝试和世界接轨,一些还推出了自己的远程协作办公工具。
比如阿里的办公套件钉钉+ Teambition,字节跳动的飞书,腾讯的企业版微信,都是大公司拥抱国际化的产物,远程办公很有前景,不试白不试。
但在更大范围内,国内的远程办公一直发展艰难——摊上国内这群看不到你加班就难受的老板,怎么可能放员工回家不知道撸猫还是撸工作?
连一些大公司的中层也不愿意去研究远程协作工具的用法,固执的认为办公室模式更加权威,更“好管理”。
直到这次疫情,去办公室工作反而成了一种高危行为,远程协作办公摇身一变成了互联网公司的刚需,被传统模式绑住了脑袋的领导们才集体投降。
1月25日起,各大头部公司旗下的协同软件开始支援协同办公:阿里旗下的Teambition企业版宣布免费开放到5月,当即就新增了 8000 家企业。
此外,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腾讯这些巨头本身也相继宣布启用在家工作模式。
远程办公,已经到了不做也得做的时候。
这其实是个行业变革的机会。
远程办公的好处显而易见。
第一,是节省了办公室的办公空间,一线城市 CBD 的租金居高不下,长年累月,开支惊人。采用远程协同办公后,总部办公室的规模和地段都无需苛求,成本降低下来。把这些成本拿来给员工报销咖啡钱,恐怕还能省下不少。
第二,是扩展了人才库的选择空间。
对传统公司来说,一家总部在上海的公司,员工当然也要住在上海,最好是上海本地的,不会有特殊变动。如果从北京挖角一个大能,大能也必须到上海来工作。
这种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在远程协作场景下获得了突破。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在美国,在一线还是在小镇,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自由的参与工作。
员工不被局限于一线城市,可以降低生活成本,还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第三是管理制度上的优化。
远程协同办公对执行力的要求很高,在海外,远程办公有配套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这一套体制不仅在远程场景下有用,在普通的工作中也能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而通过远程协同节省下来的出行时间、协调时间,都将转换为有效的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对程序员、文创工作者来说,没有人打扰的,熟悉的工作环境,更是提高创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但是,虽然有很多好处,远程办公在国内的发展还是伴随着顾虑。
首先,就是“沟通不便”。
远程工作中有时不能及时得到沟通对象的反馈,拖延工作效率。随时打电话又会增加沟通成本,一些交流因为文字表达的不准确,会产生误解和分歧,甚至可能导致努力的方向错误。
第二个缺点,是不好管理。
即便在海外,在家办公模式已经比较成熟,管理者依然会心有疑虑。
雅虎曾宣布雅虎员工不能继续远程办公,CEO坦言:“老板最大的担心就是,员工在家办公的生产力是否和他在办公室一样?”
之前IBM出现过长期在家工作的员工失联的案例,因为组织结构比较臃肿,等发现这个员工已经不见了的时候,他已经消失了几个月。
公司要想确保员工在家像在公司一样拿出足够的产出,就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把“早请示,晚汇报”从一个段子变成实际的行为。
而不巧,国内最缺的就是科学的制度。
毕竟连传统工作模式的制度都纯靠领导拍脑门,就别提远程协同办公场景了。
第三,工作和生活分不开。
大部分有过远程工作经历的人,都有过相同的感受:每天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工作开始,什么时候是工作结束,二十四小时等待微信响起,时刻精神紧绷。
感觉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每分钟都在准备工作。
而他们想认真工作的时候,家人、朋友、快递,都会成为打断工作状态的噪音,让你无法专心完成工作。
最后,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傻傻分不清楚,一边工作一边刷起了微博,一边玩游戏,一边警惕的盯着工作群。
问题很多,也确实致命,但这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制度。
唯技术论者总是认为,“只要有了先进的工具,效率自然而然的就会提高上去”,却总是忽略制度和工具的配套作用。
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远程办公的硬件条件都已经非常完善,但为何国外能发展起来而国内一直发展不起来?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运用模式的问题!
世界历史上经常有工具与运用模式不匹配导致效率反而降低的例子:
膛线步枪发明后,欧洲列强还是按照过去线列步兵的打法排队枪毙,到一战实在死不起人了,才弄出了壕堑战这个过渡战术,打到二战才搞懂怎么用散兵。
英国弄出了坦克这种划时代武器,却用这种东西正面冲机枪铁丝网,到二战被德国的装甲军团打的满地打滚。
工具够了,配套的模式也得跟上。
我经常听到在外企工作过的人抱怨说:“在国内没有会发邮件的人”。
这当然是冤枉,BAT内部都有自己的邮件制度,在大公司混,善用邮件是必修课。
邮件撕逼最好玩了,抄送和措辞更是一门艺术。
邮件,就是远程协同的雏形,为什么邮件获得认可了,而其它协同工具还不行?
很简单,因为不会用!
像是最基础的即时通讯软件,其实微信有出专门服务于企业的企业微信,整合了工作台,还有文档、微盘的功能,已经算是一款很不错的协同软件,但大部分领导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东西,嗨沉迷于在微信里拉群开会。
进阶一些的软件,如钉钉,也有任务和日程的功能,但大多数领导即使用钉钉也只是用来拉语音会议,唯一比微信多点的就是带录音,至于应用中心里的行业细分解决方案,点都不会点开。
以 Teambition为代表的项目协作工具更高级,不专业的管理者根本理解不了任务可视化、流程共享的重要性,更别提用Teambition 建立个任务面板。
邮件能被接受,是因为早期的大公司专门为邮件建立了一整套流程和标准,这一套标准流程让信息传播中的无效内耗降低了,就显得邮件很好用。
不是邮件好,是只有邮件有SOP。
不建立和工具配套的标准流程,就跟拎着巴雷特砸人一样,不管砸不砸得死,看起来都很蠢。
Work at home的场景中,因为个体的自由度提高了,对管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可以说,远程协同办公,最终考验的是管理者的能力和眼界。
对于站在国际视野上的巨头来说,远程工作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Teambition这样的可视化项目任务软件一定会发挥大用,阿里收购Teambition 就是因为他们很清楚:只要有了合适的制度,远程协同的效率必然会爆发。
现在的问题在于,工具有了,大家却普遍不愿研究工具的用法。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所谓的远程协同工作,就是临时拽一个微信群,开个语音会议。
微信拥有在手机端的绝对统治地位,但是有一说一,微信本身适合交流,但不适合工作。
短期的工作可以用简陋的流程解决,一旦拖入长线,就必然会遇到“拉了群找不到”、“文件莫名过了保存时间而消失”、“开会还得临时准备录音软件”之类的麻烦。
更别说在多平台协同的情况下,微信的神秘同步规则简直能把人气死。
这不是微信的问题,因为微信的定位就不是工作协同。
企业微信才是工作协同。
但之所以更多人习惯微信,是因为思想懒惰。
技术可以快速迭代跟上,但是思想上的落后,会束缚企业的发展空间。
对于国际化的大企业来说,不同国家的分部之间难免会有工作上的联系,老板更不知道哪一天在哪一个分部出现。这倒逼跨国公司适应远程协同办公,被动的去追求效率提升。
而国内的公司,哪怕是BAT这样的巨头,依然有很强的乡土味,固执的要回本部开会。
有一说一,大多数面对面的会议,只要人一多,也是大家一脸严肃的玩手机。
现在疫情制造了一个强制的远程工作场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必然会形成一波淘汰。
那些能够借用这个场景,适应远程协同办公,建立起自己的工作模式的公司会留下。而固守传统的公司,即使一时没有被淘汰,也终将落后于时代。
要知道,更新工作模式带来的效率提升不会随着疫情过去而消失。从远程协同办公中建立起来的,更完善、更高效的模式会一直留下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商界已经转向存量市场,之前大家圈地的时候,可以粗豪的砸钱了事,不用太追求效率,但进入存量市场的游戏中,效率的高低就将分出高下。
你比别人快一点,可能就比别人赢一大步。
今日福利
女王新建营销群,扫码小助手拉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