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每天行走在路上,却常常忘记脚下的土地是如此的重要,而且正经历着巨变。
2019年8月8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日内瓦正式对外发布《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特别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和决策者摘要。
报告指出,农业、食物生产和毁林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因素,土地遭到破坏和退化时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不过,可持续农业可吸收二氧化碳并储存在土壤里,但是储碳效果会随着气温上升而下降,这个机遇期正在快速关闭。
该报告是IPCC继2018年的《IPCC 全球升温1.5度特别报告》之后的又一力作,对全球的土地利用、土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总结。历时两年,由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107位专家参与调研和编写,IPCC历史上首次超过半数的作者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其中包括四位中国学者,总共评估了7000多篇文献,收集了28000多条评论意见。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贾根锁是此次报告的主要作者协调人之一,负责协调和撰写第二章“陆地与气候相互作用”。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土地的可持续管理可以应对气候变化,“但也不能仅仅依赖于管理土地”。
IPCC最新报告:可持续农业可应对气候变化,但机遇期正在快速关闭 (资料图/图)
土地既储存碳,又排放碳
报告指出,土地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森林和其他植物既排放温室气体,又吸收温室气体。
根据评估测算,土地释放的碳约占当前人类碳排放总量的24%,相当于生产全体人类所需的电力和供暖所产生的碳排放。这些排放大多由人类活动造成,特别是在热带地区进行的毁林行动等。1961- 2016年,需要灌溉的耕地面积增加了50%,来自农业的排放几乎翻了一番。
不过,总体来说,土地从大气中吸收的碳量超过排放。2007- 2016年,土地“碳汇”释放了相当于人类碳排放量的12%,但又清除了人类碳排放量的28%,大大减缓了气候变化的进程。
气候变化也影响着土地。比如降雨模式的变化及强降雨增多,将提高滑坡、极端水土流失或山洪爆发造成的土地退化风险。
而极端天气事件等造成了植被流失、山火破坏、永冻层和沿海地区退化等危害,并对粮食系统产生巨大影响。
例如某些地区的畜牧业生产力、食物的营养成分下降,农业病虫害的风险增加,也可能造成大规模粮食歉收,推高粮食价格,并引发移民和冲突。
这种影响在不同地区会有巨大差异。1981-2009年,印度气候变暖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5.2%,而澳大利亚却通过改善管理和技术,有效防止了农作物产量下降。
贾根锁提醒,尽管全球增温可能有利于高纬地区的作物生产,但之前提及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升高、范围扩大,影响了所有的温度带。
“多部门、多机构、多区域相互协同”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敲响警钟,应该如何应对?
贾根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可持续土地管理需要“多部门、多机构、多区域相互协同”。土地问题涉及到农业、林业、村庄等多个部门多个机构,协同性是应对土地问题的重要原则,而中国在机构改革方面具有前瞻性,通过机构间的协同作用可以较好地应对土地和粮食问题,目前中国的粮食产量还是上升的,在植树造林和荒漠化治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报告建议,必须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并将化石燃料留在地下,迅速使全球经济脱碳,发展更高效的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
除了政府机构的协同努力,个人也可以对保护土地和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尤其是减少食物浪费方面。报告指出,粮食系统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7%,但同时,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费或丢弃。
值得探讨的是饮食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贾根锁解释,虽然素食碳足迹低于肉食的碳足迹,但是一些饮食结构具有当地历史文化背景,也局限于当地的食品生产,因此并不一刀切地建议所有人都去吃素。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卓